书风略似爨宝子,王羲之堂兄弟《王闽之墓志》

1965年江苏南京象山发掘出土(见《文物》1972年11期)。王闽之东晋升平二年(358年)卒。志石高42.8厘米、广19.8厘米。志文两面刻,正面5行,行12字,背3行,行7—9字,共计84字。

六十年代在南京郊外出土的东晋《王兴之夫妇墓志》《王丹虎墓志》(王闽之墓志》,三墓主分别为王羲之的叔父王彬的子转载略改(兴之)、女(丹虎)、孙(闽之)。

据墓志载,前者兴之卒于咸康六年(329)、其妇宋和之卒于永和四年(348),因志文同刻于一石,故墓志书刻时间当在永和四年;中者墓主王丹虎卒于升平三年(359);后者王闽之卒于升平二年(358)。是三志撰写书刻的时间前后相差十一年左右。

三志的书体字迹及书写风格极为相似,据此可以判断,书者当同出一人之手笔(但书者不一定是刻者)。然而根据这些墓志的避讳现象、可以证明撰写这三件志文的作者不是一人。据郭沫若《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》(见《文物》1965年第6期)中论及《王兴之夫妇墓志》考证,墓志撰者应是王兴之的胞兄弟,当于王彭之、彪之、翘之三人中求之。理由是《王兴之墓志》文称兴之为“君”;称兴之父王彬为“先考”而不书名讳,可知撰文者与王彬当有父子之关系,与墓主王兴之为兄弟关系,其说确是。

再看《王丹虎墓志》文,其中有“晋故散骑常侍、特进卫将军、尚书郎左仆射、都亭肃侯、琅邪临沂王彬之长女王丹虎……葬于白石,在王彬墓右……”一段记述文字,《王闽之墓志》也有相似记述“故尚书左仆射、特进卫将军王彬之孙……”。

从语词语气看,丹虎、闽之二志与《王兴之夫妇墓志》已截然不同:文中并无反映撰者与墓主有亲缘关系的语词,也无诸如“君”、“先考”之类的称谓。非但如此,行文中还多次出现了王丹虎之父、闽之祖父“王彬”名讳。当时士族家族避讳极为森严,若为直系亲属,当不可能不避讳。故可以推定,王丹虎之父、闽之二志文的撰者与王彬家当无直系亲族关系。撰三志之文非一人所为,而书迹却出自一人之手,这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?此可试作如下推测:这三件墓志的书者很可能应该是同一个人,故彼此书迹酷似,但撰文却不是一人,即撰者不等于书者。撰《王兴之夫妇墓志》文者应为兴之的三人兄弟中某一人,如郭氏所考。而撰《王丹虎墓志》、《王闽之墓志》文者,应与王彬家族关系较疏,或者甚至可能是与琅邪王氏无亲缘关系之人。

因此,笔者的结论是,三方墓志的撰文者起码有两人,A撰《王兴之墓志》,B撰《王丹虎墓志》、《王闽之墓志》,而书者(不包括镌刻) C,又是一人,当不少于三人《王闽之墓志》

1965年江苏南京象山发掘出土(见《文物》1972年11期)。王闽之东晋升平二年(358年)卒。志石高42.8厘米、广19.8厘米。志文两面刻,正面5行,行12字,背3行,行7—9字,共计84字。

来源于今日头条